本周断直连大限将至,影响最大不是助贷而是它

2023-06-28 18:39:10消费金融频道

作者| 里奥出品| 消费金融频道

6月30日,也就是本周五,助贷、银行的个人征信“断直连”大限正式到来!此次传出延期。(详见:“断直连”或将延期?)


(资料图片)

说起断直连,还要从2021年4月,4部门约谈13家从事金融业务的互联网平台开始,要求金融业务必须持牌经营、依法合规开展个人征信业务、强化金融消费者保护机制。

后来监管先后发布《关于加强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业务管理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征信业务管理办法》和《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三者一起启动“断直连”为的是完善了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监管制度,规范业务合作行为,促进平台经济规范健康发展。

本月初,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北京)征信管理处下发了《关于加强征信管理合规的通知》,要求各金融机构加强对高发征信合规问题开展自查和整改工作。

根据通知,金融机构高发征信业务合规问题,主要集中在个人不良信息报送前未告知、未准确报送征信信息、未经授权报送和查询征信信息、未按规定处理异议四类,上述问题也是近年导致金融机构高额处罚的主要违规项。另外,对于助贷业务中的征信业务整改,要确保在2023年6月30日前完成整改任务。

如今看来,630“断直连”的整改期限已是板上钉钉,那么“断直连”断的到底是什么,又对各方有哪些影响呢?

“断直连”切断的是什么?

提到个人征信的断直连,大多数人首先将重点放在互联网平台助贷公司与商业银行之间的“断”。这种理解几乎成了对“个人征信断直连”政策落地方向的一个主流理解。

在没有断直连以前的模式中,助贷平台是与商业银行等资金机构直接交互的。前端助贷平台获取客户信息,包括贷款申请人姓名、身份证信息、贷款申请信息以及一些授权协议。传递给银行端进行终审和放款。

在此过程中,互联网金融平台和商业银行都会与专门提供个人数据服务的第三方数据供应商合作。采购导入供风控审批使用的外部个人数据,包括各种限制名单数据、多头借贷数据、风险评分等。

头部的助贷机构还有自己的风控模型,利用自身平台优势数据对客户做风险评估后将审批结果传递给到银行,银行会“躺着”来参考然后做终审和放款操作。

从《征信业务管理办法》来看:一是明确从事个人征信业务应当依法取得个人征信许可;从事企业征信业务和信用评级业务应当依法办理备案。

而从过往的实际情况来看,与金融机构合作的第三方大数据供应商是很分散并且对个人客户的信息安全管理与合规使用很不到位。

所以,在断直连模式下,第三方数据服务机构与金融机构之间新的数据合作只能通过个人征信机构来进行,存量服务合同需进入“换签”流程,即把原来数据源和客户直接签的合同,更换成数据源和征信机构、征信机构和金融机构的两两协议或三方协议。

所以,断直连模式下不仅仅是互联网助贷平台与金融机构的“断”,更重要的是与第三方数据机构的“断”。

对各方影响几何?

个人征信断直连的整改是个复杂的大工程。涉及银行、互联网平台、数据服务机构、征信公司等众多参与市场主体间的磋商,同时还要消化《个人信息保护法》的相关要求,因此各家有各家的难处。

首先,对于互联网助贷平台来说影响其实是有限的,首先面临的挑战就是成本增加、利润空间减少。

然后,此前能够与银行之间直接进行的数据交互,现在必须通过持牌征信机构进行传递了。

不过,断直连之前的互联网贷款中,互联网平台与银行之间的信息交流也大多停留在基本信息层面,没有哪家平台会把自己风控数据分享出去。

其次,对于商业银行来说,短期内同样面临信用数据的成本增加的压力,很多市面上的第三方数据将无法继续使用,这也迫使部分商业银行不得不提高自主风控管理能力。不过,对于中小银行来说压力更大,科技水平相对较低,基本不具备利用自身数据精准筛查风险的能力。

要说断直连下,受冲击最大的应该当属第三方数据服务机构了。上文提到断直连的重点就是信用数据的处理方面。

断直连后的未来模式

断直连的背景下,像同盾等数据服务商无法再像以前一样,直接面向银行提供服务,只能改为通过与持牌个人征信机构开展技术合作,否则对银行来说会有合规风险。

同时,同盾等数据服务商只能被迫通过转型成为在持牌个人征信机构的后台提供技术支持的角色,在监管的规范指引下从事相关的业务活动。

而在这个过程中,同盾等数据服务机构无法直接触及数据需求方,与客户的交流沟通减少,致使难以及时了解市场需求并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经营策略,导致客户粘合度和信任度降低,无法发挥其原有的作用。

而且在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新规“三件套”的影响下,也可能会与这些第三方数据服务机构逐渐“脱钩”。

应对断直连

头部13家虽然完成断直连,但是执行与否或者说执行多少额度又各有各的算盘,除了必要的对接持牌的个人征信机构百行征信和朴道征信外,为了省钱,也着手准备了应对断直连的措施,在「消费金融频道」看来有些机构会通过三种方式进行应对:

一是使用体系内小额贷款公司或者关联的持牌消费金融机构或民营银行等,进行业务切换直接放款或者发放联合贷。由于各方会提供一定资金,那么他们提供客户信息也是可以的。

二是使用关联的融资性担保公司,在给银行提供信用担保之前可以做一定的信用评估,毕竟地方金融组织也可视作持牌金融机构,可以合规进行信用评估。

三是部分业务转型为纯导流助贷业务,比如蚂蚁的信用贷和信用购,他们会与银行提前约定风险率,因为他们有能力可以做到,通过协议约定即可完成,银行也放心。

从长远来看,个人征信“断直连”下的信用数据来源更加清晰合规、价格更加透明,对商业银行获取信用数据服务是有益处的。当然,对于各方都需要经历一段阵痛期,谁能更快的转型适应,谁才能更好的适应市场需求。

标签:

企业

9月比亚迪新能源车销量增长151.2% 今年总销量或达150万辆
2022-10-10
详细行程
全面取消落户限制!30个城市城区常住人口超300万
2022-03-21
详细行程
2022互联网岳麓峰会因防控原因延期召开
2022-03-21
详细行程